二、粗犷的文笔、跳跃的情节、直抒的感情
萧军的文笔粗犷而有力。《八月的乡村》里那劈头盖脸的一场暴雨,那冒雨在泥泞中急行军的抗日战士,那篝火跳跃的抗日队伍宿营地,那低垂的红旗,哽咽的山冈,埋葬烈士的悲壮场面,那战马嘶鸣,天空落泪,李七嫂拾起死去情人枪支的动人一幕幕,都给人一种粗犷的美感。《过去的年代》里描写阴森的官府监狱,豪华的地主庄园,喧嚣的都市长春,与村民的饥饿流浪,青沙山胡子营地的炊烟,奔腾变幻,交织在一起。时空的变换,笔力大起大落,谷壑万千,十分矫健有力,形成萧军特有的风格。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情节的跳跃性很大,每一章都可独立起来,类似电影的分镜头处理,所以鲁迅说它“近乎短篇的连续”。甚至在语言叙述上,读者也会感到某种断裂和空白。作者显然不太注意对大场面的正面刻画,而把力量集中在局部的准确再现上,这便是萧军自己的写作风格。虽然,它使人感到某种越轨的粗犷美,写法上的反传统也使人略感新鲜,但也毕竟是不足,反映作者对生活不够熟悉。
萧军喜爱直抒胸臆,感情外露,似急促的鼓点震颤,跃然纸上,作品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这特征似乎和当时紧迫的抗战环境有关。正像“起来,饥寒交迫的人们”的号召一样,当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这种直露式呼唤和号召,正是时代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