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无知之谓也。圣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犹恐众人以为高远而不亲也。圣人之言,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必引而自高,不如此则道不尊。观孔子、孟子则可见矣。
“叩其两端”者,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举其近者,众人之所知,极其远者,虽圣人亦如是矣。其与人莫不皆然,终始两端,皆竭尽矣。
圣人愈自卑而道已高,贤人不高则道不尊,圣贤之分也。“不为酒困”是也。
子路、冉有、公西华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孔子不取。曾皙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孔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仲尼“三年有成”,因周之旧。
喜怒在事,则理之当喜怒也,不在血气,则“不迁”。
于义理无害,虽贫亦乐,有害则慊慊不乐。
桀溺言:天下衰乱,无道者滔滔皆是也,孔子虽欲行其教,而谁可以化而易之?孔子言:如使天下有道,我则无所治,不与易之也;今所以周流四方,为时无道故也。圣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知其不可而犹为之,故其言如此。
二帝、三王之道,后世无以加焉,孔子之所常言,故弟子聚而记之。夫子得邦家,亦犹是也。(《尧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