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代心灵哲学研究存在什么问题02
第六,关于解释主义。
与上述包括行为主义、取消主义、功能主义和计算机功能主义在内的心灵哲学研究取向“不惜任何代价来摆脱各种心理现象”[38],因而实质上是通过把心灵彻底“自然对象化”而忽略心灵的主观内容略有不同的是,贯彻“解释主义”研究取向的心灵哲学家却是以承认通过意向性所表达出来的心灵的各方面内容为出发点的[39];不过,这却并不意味着,这些研究者已经彻底地改弦更张,开始追求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和恰当地来探讨和研究心灵了。实际情况是,尽管这些研究者的具体着眼不同、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各异,但是,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目标,亦即从布伦塔诺所论述的、作为意识的基本特征而存在的意向性[40]出发,竭力追求把具有意向性的意识内容自然化:不论是通过肯定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所具有的意向性质和因果效力来承认心理内容并加以探讨和研究的意向实在论[41],探讨和研究心理内容的确定方式的、从“狭义内容”[narrow content,即主张一个人的心灵状态的内容完全是由其内在特性和状态决定的内在论心灵哲学取向,诸如福达所论述的完全内在的“思想语言”(language of thought)[42]即如此]到“广义内容”[wide content,即主张一个人的心灵状态的内容至少是部分地由其包括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社区语境等外部因素决定的外在论心灵哲学取向,诸如H.普特南的“孪生地球”论(twin earth)思想实验[43]、T.伯奇(Burge)关于“关节炎”的思想实验[44]即属此类]的发展变化过程,还是明确地以“意向内容的自然化”为追求目标的F.德雷斯克(Dretske)所提出的,强调可以把意向性还原成更加简单的物理对象、还原成物理世界之中存在的某种因果关系的理论[45], R.密立坎(Millikan)所提出的、从自然界长期进化角度来解释意识内容的生物“进化目的论理论”(evolutionary-teleology theory)[46], R.波格丹(Bogdan)所提出的,从生物体的目标指向性(goal-directedness)出发来论述意向性的、关于知识和信息的目的进化论[47],以及R.布兰登(Brandom)所提出的,关于意向内容既由理性思维之中的推理所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语言实践约束的意向内容推理论(inference theory)[48],都可以说体现了这种通过贯彻自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把“心灵”及其各种“内容”置于“自然界”之中来加以探讨和研究的基本倾向。